l_CB20251112180439928007.jpeg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在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后,说过一句全球图书馆人经常传颂也引以为豪的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博尔赫斯创作这个诗句时,图书馆确定是好的、令人神往的,但天堂不确定是否好,所以他希望天堂的建设者向图书馆人学习。在AI时代,图书馆却已经变成了天堂的模样,因为图书馆的模样已然和天堂一样不确定。当然,不确定也有不确定的好处,因为这意味着还有努力的空间,塑造的可能。在我看来,AI时代的图书馆可能会出现如下两个模样。

第一个模样是,图书馆不仅仅是提供图书和阅览空间服务的场所,还将同时是人类知识的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三位一体”。在AI时代,图书馆的借书和还书功能还将延续,提供读者阅览和研习空间的服务要继续升级,但此类图书馆的传统功能已经到了天花板。随着阅读的日益数字化和智慧化,图书馆借还书的功能日趋式微。传统的物理空间服务虽然目前还有很大需求,但是随着泛在学习的日益普及,服务也需要“走向云端”,转型为虚实融合的空间服务。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仅有一流物理空间服务而没有配套虚拟空间服务的图书馆,也会越来越不受待见。

不过,虽然借还书和空间服务作为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在衰弱,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到目前为止,AI在给人类带来诸多技术便利的同时,仍不能解决幻觉问题,其核心障碍是模型训练缺乏足够充分的可信数据和可信知识。反过来讲,在AI时代,图书馆依然是人类可信数据和可信知识的聚集地。人们可能不会为了解一个最新信息去查阅纸质或者电子图书,但是却可能为了验证AI幻觉而不得不求助于图书馆的资源,并为了解人类知识的源流而“逛”图书馆。这个时候,图书馆就扮演了人类知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功能。换言之,相对于AI生成的信息和知识而言,图书馆将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仍扮演人类文化与文明传承者的角色。有了图书馆,人类便有了校验AI的“知识基准”,而不至于成为AI的知识奴隶。

第二个模样是,图书馆将日益转变成数据馆,将更多以数字的方式存储人类的知识与文明,既为人类馆藏信息和知识,也为AI馆藏读物。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从纸质资源向电子资源的转型早已经发生,不过纸电资源虽然载体不一样,但其内容是一样的。换言之,目前图书馆馆藏资源主要——甚至全部——是给人类读的信息和知识。而在AI时代,我们还需要给AI准备读物,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AI知识库,即把图书馆已有纸电资源“打碎成”向量化的数据集。

在AI时代,图书馆会有两个层次的“图书”,底层是以传统纸电资源为载体的“人类读物”,承担着人类可信数据和可信知识的档案馆和博物馆功能;在这个之上,是一层以向量化数据为载体的“AI读物”,主要由人类借助AI工具(比如通用大模型)来调阅和使用,并且变得越来越重要。在AI时代,人类和AI都是图书馆的用户。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凯原法学院教授 程金华

作者:程金华(内容转引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