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老图记忆”系列人物专访第十期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老干部之家开展,此次采访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原图书馆副馆长纪锋和原图书馆副书记毛喜妹,图书馆馆长助理张浩担任采访记者。

1713766745416063335.jpg

1961年纪锋从大连船舶制造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交大图书馆,在图书馆工作时间长达39年,其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老图工作。1977年毛喜妹从华东理工大学调至交大图书馆工作,在图书馆工作时间长达24年,其中有8年多的时间是在老图工作。尽管他们已退休多年,但对昔日老图的空间布局、工作细节和人事情况都记忆犹新。

1961年,老图一楼是中外文图书库,二楼设有编目组办公室、期刊组办公室和馆长室,三楼有资料阅览室,四楼(阁楼)是仓库。1963年,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图书搬到学生食堂二楼。老图一楼下面有一人高的地下室,没有门,只有通气孔,抗战期间曾经作为躲避轰炸的地下应急场所,1968~1969年,有一批战备书装进铁箱后暂存在地下室。“文革”期间图书馆一度关闭,到“文革”后期重新开馆后,馆藏布局也重新做了调整。一楼是外文书库,二楼是期刊阅览室和政治阅览室,三楼是中文书库,四楼(阁楼)是仓库,并存放特藏图书。为了让出更多的空间用于服务广大师生,馆领导办公室、中外文编目等业务都搬到老图以外的其他楼宇。1981年秋,社会学类图书转移到新上院700号,在学生食堂二楼北面增设学生阅览室。

纪锋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一些曾经在老图书馆共事过的离退休干部的名字,包括汪臻子、牟桂玉、党览顺、刀鸣、赵毅、孔宪桢、吴醒华、朱子坚(老红军)、顾秋敏、张蕙、钱君红等。

纪锋进馆工作后学会的第一项技能是捆书,由于藏书空间有限,馆内馆外搬运图书是常态,遇到统架就得用尺量。“文革”前,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书库借还书的工作很繁忙,新书被借走后,剩下的几乎全是旧书,一眼望去“一片黄”。1979年后,学生借书量开始恢复到“文革”前的状态。

毛喜妹补充道,老图书馆的规模相比于现在的图书馆虽然不算大,但来馆的学生却很多。她清楚地记得有很多学生在课堂间隙,手里拿着借书的字条,匆匆忙忙来到图书馆借书或者阅览。当时书库还没有实行开架,学生借书要由馆员去书库拿,然后再到柜台办理出借手续。她曾经在书库工作过一年多,每天忙忙碌碌。有时候学生排起长队借书,但始终能保持良好的秩序。

馆员除了日常工作外,每学期末还要给实木地板打蜡,纪锋为此发明了一台打蜡机,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他还设计制作了用于修补图书的架子和设备。当时,期刊合订本的装订工作也是馆员自己完成,老戴师傅、朱江泉、张银生几位馆员的装订技术都非常出色。

1985年包兆龙图书馆落成后,学校将老图划拨给档案馆使用,纪锋和毛喜妹心里都很不舍。如今得知老图将要恢复图书馆功能,两位老同志都很欣慰,他们期待在有生之年能够亲眼见证老图书馆重新开放。

作者:汤莉华
摄像:汤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