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数据爆炸、技术喷涌的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顺势而为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效能?7月1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第四期文献信息管理骨干培训班暨图书馆中层干部培训班第九次培训中进行了研讨。本次培训在图书信息楼8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董笑菊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瑞围绕数据能力培养和人工智能作专题报告。图书馆领导班子及全体馆员参加培训,图书馆副馆长徐璟主持培训。
董笑菊以“培养数据思维、提升服务成效”为题,条分缕析地带领大家厘清了数据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以及数据思维“可简化、可量化、可创新、追求真理”的特点和“敏感度、方法经验”两大核心。随后,董笑菊通过座位预约系统数据、基于知识图谱的学科交叉分析研究、学术资源平台访问日志等3个具体案例,生动介绍了数据从采集到预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讲座最后,董笑菊表示,数据源于业务,并服务于业务,希望广大馆员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坚持数据隐私与安全的前提下,深挖数据价值,有效利用数据提升服务品质。
王瑞老师和博士生何志威以“大规模语言模型的来龙去脉”为题,回顾了语言模型从n-gram语言模型到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再到大规模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详解了预训练语言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并以ChatGPT为例,介绍了其基本原理、支持任务类型、以及暂时无法完成的任务类型。最后,王瑞和何志威带领大家展望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指出多模态感知、具身智能、超长上下文、涌现的开源模型等都是值得关注的未来增长点。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面渗入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知识服务中心,必须积极适应变化、解放思想、开放胸怀、拥抱科技,让技术反哺服务,用数据支撑服务。惟其如此,方可真正赋能全校师生追求卓越,建设未来美好社会。
作者:周衡 摄像: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