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笺留墨有情,春雨润物无声。”3月3日中午,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教工演讲朗诵协会联合主办的“书之道·诵美韵”第一期诵读沙龙在闵行校区包玉刚图书馆一楼119新书展览室举行。本期诵读沙龙活动以“素笺留墨·润物无声”为主题,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首届“教书育人”一等奖获得者杨志彪,聚焦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话题,围绕核心书目《见字如面:一位大学老师与学生的十年书信往来》(以下简称《见字如面》)进行内容创作分享与精彩片段诵读分享。本次活动由教工演讲朗诵协会副会长刘音主持,出席讲座的嘉宾还有图书馆特藏服务部主任孙翌、教工演讲朗诵协会会长凌德祥,协会老师及2022级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同学们。二十余位师生读者与作者面对面,现场感受书中文字富含的情感与思想。
活动伊始,刘音简要介绍本期核心书目《见字如面》。该书收录了杨志彪老师自2013年9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班主任十年以来,与学生和家长书信交流的精选之作,400余封,70万字,包括每学期的期末或开学写给学生及其家长的公开信,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书信。刘音总结到,“这既是一部十年写就的情怀之作,也是一个十年践行的教育理念。”
随后,孙翌指出,图书馆致力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有义务打造多元互动的阅读场景让场馆活跃起来,让更多热爱文字、热爱阅读、热爱朗诵的同学感受到图书馆的魅力。孙翌进一步强调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深刻意义,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参与阅读与朗诵活动,凝聚成创建书香校园的合力。
分享环节,杨志彪老师讲述了《见字如面》的创作心路历程。提及写信的初衷,杨老师表示,“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他选择以传统书信形式与同学和家长们交流沟通,既是一种向同学们学习和自我进步的过程,也是一种更深入人心、触碰灵魂的教育方式。他还分享了两则信件背后温情动人的故事,其中有在其影响教诲下做出改变收获成长的同学,也有毕业多年仍与老师坚持书信交流的同学。在杨志彪老师看来,这本书是他与学生和家长们的共同创作,“十年不短,是我人生宝贵的记忆,是我和我的学生、家长共同谱写的生命的交响乐,如诗如歌。”分享最后,杨老师还表示未来期待与更多同学共同滋养人文情怀,追求诗意生活,寻找生命意义,谱写新的诗篇章节!
诵读环节选取了书中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书信片段。刘音朗诵了本书序章《党委书记杨振斌作序》,传达了杨书记对一线班主任和辅导员们的殷殷嘱托;许青朗诵了公开信《思索大学意义,提高心灵修养》(节选),表达了对学子立人求学、心怀敬畏、修养万物的真诚希望;索宇环朗诵了公开信《认清教育本质,养成完整人格》(节选),表达了对学生求知求学、立信立人之时不断独立思考、完善人格、开阔视野的嘱托;王郡钰朗诵了公开信《愿逐月华流照君》(节选)进一步向学生传达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丧失生活的勇气和智慧,向万物汲取力量的美好祝愿;高渟薇同学朗读了私信《这是一个甜蜜的烦恼》(节选),将青年懵懂而青涩的忧思在一字一句一来一往之间生动呈现。现场气氛轻松欢快,诵读声声入耳,同学们也在在声情并茂的诵读声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师执笔书信字字抒情的文字魅力,切身感受了这长达十年的鱼书雁信师生情。
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书信故事和创作感悟进行了提问和交流,活动现场气氛欢快活跃。杨志彪老师勉励同学们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主动思考、勤于实践、善于创新,直面技术挑战。谈及与学生交往的心得,他表示自己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始终把他们当作学习的对象,通过他们去认识这个多元变化的世界。分享最后,杨志彪老师向学生们抒发了诚挚企盼与衷心祝福——唯有拥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以及对幸福的感知,方能追求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活动结束之际,现场积极参与互动的师生收获由杨志彪老师亲笔签名的图书。杨老师还向图书馆捐赠了他的著作。
最后,现场全体师生合影留念,首期“书之道·诵美韵”诵读沙龙圆满结束。
作者:王晨 刘珊 摄像:陈晶晶